「DIFF+」破局基孔热疫情|体内攻毒模型加速药物临床转化-自主发布-资讯-生物在线

「DIFF+」破局基孔热疫情|体内攻毒模型加速药物临床转化

作者:浙江迪福润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5-09-06T00:00 (访问量:673)

今年夏季,广东地区爆发了我国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孔肯雅热疫情。8月10日至8月16日,广东省新增报告83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累计病例已达9933例。

数据来源:新京报

 

面对基孔肯雅病毒(CHIKV)疫情的持续扩散,全球科研团队加速从抗病毒药物、疫苗研发快速诊断技术及公共卫生防控策略等多个层面展开攻关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在临床前研究中建立可靠的体内动物模型,以便评估候选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小鼠模型揭示基孔肯雅热感染机制

 

早在2008年2月,《PLoS Pathogens就刊登了一篇关于建立CHIKV感染动物模型的文章:《A Mouse Model for Chikungunya: Young Age and Inefficient Type-l Interferon Signaling Are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Disease

 

图.1根据I型干扰素(IFNα/β)通路完整性小鼠基孔肯雅病毒(CHIKV)感染情况

 

研究发现,在部分敲除I型干扰素(IFN-α/β)信号通路的成年小鼠(IFN-α/βR⁺/⁻)中,病毒感染后会表现为轻症在完全缺失该通路的小鼠(IFN-α/βR⁻/⁻)中,则会出现类似人类重症的表现。

具体来说在轻症小鼠中,病毒先在肝脏内爆发复制,随后主要侵袭肌肉、关节及皮肤成纤维细胞,这一特点与临床患者活检结果高度一致在重症小鼠中,病毒会进一步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并特异性靶向脉络丛和软脑膜,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这项研究揭示了新生鼠期以及I型干扰素信号不足是发展为重症基孔热的重要风险因素。该动物模型能真实再现CHIKV感染的组织和细胞嗜性,为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测试提供了宝贵工具。

随着广东疫情持续扩散,加强对病毒机制的理解,推动创新药物与疫苗的研发,将是未来防控“基孔热”的关键。

 

DIFF CHIKV体内攻毒模型 | 助力基孔肯雅热疫苗与药物研发

迪福润丝生物采用BALB/c小鼠作为实验动物,使用VSV-CHIKV重组毒株进行体内攻毒,分别通过颅内注射和滴鼻感染两种方式接种,模拟病毒不同途径的入侵过程。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图2.攻毒后BALB/c小鼠的体重变化情况

 

攻毒后小鼠均未出现死亡现象,体重一度下降至原始水平的80%左右,随后逐渐恢复,提示两种攻毒方式均能稳定对小鼠造成感染。

 

图3.qRT-PCR检测攻毒后BALB/c小鼠的脑、鼻甲、脾脏部组织的病毒载量情况

 

取材攻毒后小鼠的脑、鼻甲、脾脏组织,采用qRT-PCR检测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

滴鼻组鼻甲组织病毒载量达到1.5*108copies/g

颅内注射组组织病毒载量达到3*107copies/g

两种攻毒方式下,脾脏病毒载量均超过5*104copies/g

根据检测结果,小鼠各组织的病毒载量高,并且各组织病毒载量具备显著性差异,成功模拟了CHIKV在多组织中的复制与分布特点。

 

DIFF CHIKV体内攻毒模型毒株信息

 

 

我司特色的DIFF CHIKV体内攻毒模型,凭借高度模拟人体感染特征的独特设计,具备以下优势:

ü 多组织(脑、鼻甲、脾脏等)中实现稳定病毒复制

ü qRT-PCR定量检测,直观揭示病毒载量差异

ü 为疫苗研发与抗病毒药物筛选提供关键的体内数据

 

迪福润丝DIFF CHIKV攻毒模型,为科研机构与制药企业提供可靠、精准、高效的实验平台,加速创新疗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让我们携手推动科研突破,为全球抗击基孔肯雅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Couderc T, Chrétien F, Schilte C, et al. A mouse model for Chikungunya: young age and inefficient type-I interferon signaling are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disease. PLoS Pathog. 2008 Feb 8;4(2):e29. 

浙江迪福润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商家主页

地 址: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滨安路688号2幢C楼6层601室

联系人: 石经理

电 话: 0571-86076603

传 真: 0571-87387013

Email:op@diff-biotech.com

相关咨询
ADVERTISEMENT